当前位置: 考研首页 / 权威报道 / 详情

【中国社会科学网】大学生创业越来越靠谱了

2022-10-17 15:54:06 关键字:中国 越来越 大学生

  采访: 中国教育报记者 李薇薇

  嘉宾: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投资服务联盟副秘书长,万学教育集团董事/执行总裁 张强

  “大学生创业者普遍缺乏市场收益及成本控制概念,商业计划书设计精美但盈利逻辑混乱,过于模式化、形式化和理想化。”“就业都成问题,哪还有能力创业?”大学生创业从一开始就备受争议,“不靠谱”的质疑声俯拾皆是。

  但随着双创教育工作蓬勃开展,有资料显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人数连续三年实现“双增长”,就业率达92%,创业人数比例上升至23%左右。2015年大学生创业数量突破12万个。双创教育直接引领了大学生科创和文创的大发展时代。

  创业可为更好就业做准备

  记者:您作为多所高校双创导师,又在“互联网+”大赛期间参加很多高校组织的双创巡讲和训练营等活动,据您观察,双创教育给高校及大学生带来哪些显而易见的影响?

  张强:首先是择校观的变化。大学生择校时更关注双创教育在学校中所占比例和水平。今年9月,一个考生在报考清华大学和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之间犹豫不决,我建议他实地考察。之后,他毅然选择北航,理由就是“北航创业氛围更好”。

  当双创教育成为高校新一轮人才培养大比拼的着力点,就从形式转变为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力抓手。伴随经济结构调整下的人才观变化,学生逐渐倾向于以个人未来职业发展为主因择校。

  其次是就业观的变化。大学生更关注自身能力培养,更务实。在创新驱动还未成主流之前,大学毕业季都被称为“最难就业季”,且形势愈演愈烈。这就使学生产生“大学知识无用论”的错误认知,也使学生易埋怨教育和社会。但在双创热潮带动下,国家政策及资金等大力支持下形成宽容并包的新环境,越来越多大学生被鼓励在校内尝试创业,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通过勤于自省练就了更强的就业能力。

  谋生型创业转向创新型创业

  记者:就目前高校双创教育探索路径来看,一是课程改革,使之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二是通过双创导师推动。伴随双创教育深入推进,大学教师又有怎样的新角色定位?新角色定位对大学生又有怎样的影响?

  张强:湖南农业大学大东方科技学院的辅导员成长俱乐部举办第一期“大咖秀”时,该校大部分辅导员及《创业基础》等课程教师均参与其中,并表示,“活动提升了教师指导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

  可见,越来越多教师投身双创教育浪潮,指导学生创业或师生联合创业。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众多教师开始关注双创教育研究,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创业导师发展。

  记者:教育部日前下发了建立“万名导师库”的相关文件,在一些教师身份认知转变的同时,大学生创业形态是否也在不断变化?

  张强:大学生创业观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往大学生创业是谋生型的,而现在则是以创新型为主。大学生创业分为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维度。模式创新即把原有认知内容通过有效方式形成新的对应模式,但其往往需要大量资本支撑,对创业合伙人的耐力与协作力是极大的考验。而在高校双创教育体系中,真正能体现核心价值的是技术创新,是大学生基于专业和学科背景进行的创业,在过程中更注重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组合使用等能力提升,以适应不同层次的经济结构发展需要。

  双创教育内涵服务产业变革

  记者:随着经济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产业变革对人才需求较之以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张强:供给侧改革必将带动人才观的变化。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由传统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低附加值产业逐渐消退和外迁,高新技术产业兴起并成为支撑,符合产业结构调整下的新型人才随即成为市场之需。大学承担着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供给之重任,以培养基于理论基础的技术和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人才观,开始向培养符合新经济结构下的新型应用人才转变,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以高校师生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

  伴随人才观变化,人才培养重心也随之改变。原有学科建设是以专业学术背景为方向,进行科学家培养,而现在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横向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学生毕业后专业不对口问题。创新型人才是高校双创教育作为服务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动能转换的根本需要。

  政策与资本发力创新创业

  记者:双创教育点燃了高校师生的热情和激情,创新成果井喷式发展,产业界和投资界对大学生创业项目是否有了新认识?

  张强: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安博文之前从未想过开公司,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出台后,他竟一跃成为沪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第一人———成立上海安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了沪上高校首个无形资产出资入股成功转化的案例。

  这表明高校科研观发生了变化。以往,我国投入高校的巨额科研经费大都以学术论文形式呈现科研成果。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出台,其解决了国家投资开发的科技成果由隶属国家转为隶属高校和科研人员的问题。因此,科研教师也会以实现项目产业化为导向,搭建纵向序列科转研究班,形成企业产品推广团队模型,注重成果转化。

  在众多已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持续向好发展态势下,投资人看到大学生创业者的潜力,投资观也相应改变。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简称“互联网+”大赛)中,大学生创业还颇受争议。但经过一年多时间发展,ofo(北京大学学生创业项目名称)、慧淬(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创业项目名称)等大学生创业项目不仅获风投青睐,更产生巨大社会价值。在国家政策、资金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下,基于专业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有了保障,投资人开始重视校园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