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研首页 / 考研资讯 / 详情

考研政治:思想修养

2020-05-26 

绪论

(一)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1.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励

广大青年要保持对理想信念的激情和执着,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内化为担当的自觉,外化为实际的行动,从容自信、坚定自励。

2.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身处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面对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大学生要有本领不够、才干不足的紧迫感,自觉加强学习、勤奋探索,在社会实践中全面发展。

3.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

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大学生的担当精神体现为奉献祖国、奉献人民、尽心尽力、勇于担责,必须讲求奉献,实干进取,自觉树立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责任意识,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尽责集体、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中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应坚持实践第一、知行合一,求真务实、有为善为,勇于面对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挫折考验,勤奋刻苦、磨砺意志、脚踏实地;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富有求新求变的朝气锐气,敢于站在变革前沿,引领潮流之先,以新的实践创造更大成就。

(二)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

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思想道德和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精神支撑和法制保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发挥思想道德的引领和教化作用,又要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强制作用。一方面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另一方面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一、思想修养

(一)人生的青春之问

1.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1)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

人生目的是对“人为什么活着” 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态度回答人应当如何活着,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2)人生价值的内容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二者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3)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关系

人生目的表明人的一生追求什么,人生态度表示以怎样的心态实现人生目标,人生价值判定一个具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其中,人生目的决定着人们对待实际生活的基本态度和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人生态度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的持守和人生价值的评判,人生价值制约着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

【热点链接】习近平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表示,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黄文秀同志生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2016年她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家乡百色工作。2018年3月,黄文秀同志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埋头苦干,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2019年6月17日凌晨,她在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

2.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社会利益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个人利益实现。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

3.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以其科学而高尚的品质,代表了人类社会迄今最先进的人生追求。

4.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人生须认真

2)人生当务实

3)人生应乐观

4)人生要进取

5.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1)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在今天,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2)评价方法: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3)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6.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1)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首先,幸福是一个总体性范畴,它意味着人总体上生活得美好。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和创造更美好生活的过程。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其次,幸福体现在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实现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

再次,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损害社会整体和他人利益的基础上。

2)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首先不要拘泥于个人利益的得失,其次不要满足于一时的得,再次不要惧怕一时得失。

3)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苦与乐既对立又统一,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树立正确的顺逆观

顺境和逆境是人生历程中两种不同的境遇。在顺境中前进,如同顺水行舟,使人们更容易接近和实现目标。但是,顺境中的宽松气氛、优越条件,又容易使人滋生骄娇二气,自满自足,意志衰退。在逆境中奋斗,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艰辛才可能成功。但是逆境的恶劣环境,可以磨炼意志、丰富人生阅历。

顺势而快上,乘风而勇进,这是身处顺境的学问;处低谷而力争,受磨难而奋进,这是身处逆境的学问。在人生旅途中没有永远的顺境,也没有永远的逆境。因此,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只有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人生价值才能够实现。

5)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生命的价值却是无限的。我们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但却能追求生命应有的高度。

6)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才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明确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从而为自身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提供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7.成就出彩人生

1)与历史同向。

2)与祖国同行。

3)与人民同在。

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创新思维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同时,人生价值终究要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展现出来,通过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作出贡献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热点链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有决心为青年跑出一个好成绩,也期待现在的青年一代将来跑出更好的成绩。衷心希望新时代中国青年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二)坚定理想信念

1.理想的内涵与特征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近期理想和远期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等。

1)理想具有超越性。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理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就在于它不仅源于现实,而且超越现实。

2)理想具有实践性。作为一定的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理性认识的结晶。

3)理想具有时代性。理想同任何一种意识形式一样,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都带着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

2.信念的内涵与特征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

1)信念具有执着性。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

2)信念具有多样性。在信念体系中,高层次的信念决定着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次的信念。信仰是最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

理想和信念总是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所指的对象,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保障。

3.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

1)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

2)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

3)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4.信仰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

3)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5.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2)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人认为,共产主义理想离现实太遥远,是无法实现的,这实际上割裂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关系。事实上,共产主义的思想和实践早已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那种认为“共产主义是渺茫的幻想”“共产主义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6.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二者又是统一的。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理想越是远大,它的实现过程就越复杂,需要的时间也就越漫长。

3)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现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老一辈的事,当代青年不需要艰苦奋斗”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一方面,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观念的变化,只是赋予艰苦奋斗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但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另一方面,讲艰苦奋斗也并不是不讲物质利益,而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理想,不怕吃大苦、耐大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

7.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坚持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相统一,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之中,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实质上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理想层面的反映。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在整个理想体系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而个人理想则从属于社会理想。

2)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社会理想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并体现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具体实践之中。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现实,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社会理想。

【热点链接】他二十八载隐姓埋名,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他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崇高荣誉,盛名之下保持一颗初心:“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他是于敏,“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8.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1)立志当高远。

2)立志做大事。

3)立志须躬行。

(三)弘扬中国精神

1.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1)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古人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强调“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崇尚“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追求。中国古人在义利观上主张见利思义、以义制利、先义后利,在理欲观上主张导欲、节欲,强调用道德理性和精神品格对欲望进行引导和控制。

2)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也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儒家把仁爱和谐视为最高的道德理想,为实现“仁”的理想,即使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即“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墨家把“兼相爱,交相利”作为理想,提倡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摩顶放踵。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理想主义情怀,无数志士仁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心怀天下,利济苍生,为追求道义、实现理想而上下求索。

3)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亦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将立德置于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首,重视人的精神品格的养成。中国古人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4)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还表现为对理想人格的推崇上。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孟子谓:“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关于理想人格,儒家把“君子”、“圣人”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道家推崇逍遥于天地之间的“真人”、“至人”,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呼吁“新民”的理想人格。

5)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重精神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2.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伟大创造精神:伟大思想巨匠、伟大科技成果、伟大文艺作品、伟大史诗、伟大工程。

伟大奋斗精神:大好河山、辽阔海疆、广袤粮田、大江大河、自然灾害、城镇乡村。

伟大团结精神: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书写中华民族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

伟大梦想精神: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是中华民族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2)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在继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基础上,立足新的时代条件,赋予中华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的一系列时代楷模和榜样群体,都生动地展示着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一个又一个“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卫士”在中国大地上接连涌现,他们用爱心和善行,用坚守和执着,在危急时刻作出英雄壮举,在生死关头展现人间大爱,彰显出当代“最美中国人"的精神风采。一个个英雄群体用智慧、汗水甚至生命谱写的“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奥运精神”“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等,更是挺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这些感动中国的先进典型、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和英雄群体,是当今中国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他们或承载人民至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价值追求,或体现廉洁奉公、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职业品格,或展现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或彰显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英雄情怀。这些都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崭新精神风貌和高尚精神品格,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体现在时代精神的各个方面。

体现为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敢于创造的思想观念,勇于打破与社会和历史发展规律不相吻合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的束缚,从不合实际不合规律的观念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错误和教条式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

体现为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自甘落后,故步自封,也不满足于取得的成就。以“落后就会挨打”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自我警醒,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奋发精神和竞争意识自我激励;

体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的闯劲,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劲。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

3)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同时,一切时代精神都将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民族精神的长河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民族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证;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时代内涵,是中国精神引领时代前行、拥有鲜明时代性和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根源。

3.实现中国梦想,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1)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2)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

3)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热点链接】习近平会见女排代表时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女排的喜爱,不仅是因为你们夺得了冠军,更重要的是你们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

4.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传统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国家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4)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国家,拥护国家的基本制度,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捍卫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5.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1)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

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

3)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传承与创新中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4)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坚持立足民族,维护国家发展主体性。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坚实的基础。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面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追求。

6.做忠诚爱国者

1)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

2)促进民族团结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热点链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7.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

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

1)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2)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

3)改革创新是我国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含的巨大潜能,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让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8.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1)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

2)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夯实创新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投身创新实践。

【热点链接】于敏、孙家栋、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5位耳熟能详的科学家,撑起“共和国勋章”半壁江山。他们在科学前沿坚毅地探索,在重大科技领域默默地耕耘,氢弹、核潜艇、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突破,为新中国的繁荣富强打下坚实基础;杂交水稻技术和青蒿素的发现,不仅为我国粮食和医药领域、更为全人类的健康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由此回顾新中国成长发展史,看我们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岁月里负重前行,直到步入世界舞台中央,不得不感慨,个中点滴,都离不开科技所起到的支撑作用。

当前,面临我国转型关键期和发展机遇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重大问题,揭示了当代中国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价值追求,从国家层面标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刻度。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重大问题,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契合,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

2.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写入宪法,进一步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

2)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3)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

3.坚定价值观自信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

深深地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根据。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坚持和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体现在它所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的是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诉求,引导着最广大人民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还源于它的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实现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前提和制度保障。

4.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1)扣好人生的扣子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习近平指出:“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2)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勤学。知识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大学生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修德。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

明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增强自己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

笃实。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