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研首页 / 考研资讯 / 详情

考研政治:道德修养

2020-06-23 

(一)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1.道德的含义与起源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页创造了道德,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3)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2.道德的本质

1)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2)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3.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1)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认识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此外还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等。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规范功能是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领域、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价值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

2)道德的作用

①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②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

③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④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⑤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4.道德的变化发展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是: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二)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1.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1)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①注重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化中,始终强调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重要性。传统道德中的义利之辨、理欲之辨,其核心和本质是公私之辨。

②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推崇仁爱、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高尚品德。从仁爱精神出发,古人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友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和平共处。

③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中华传统美德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非常重视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价值,强调每个人都必须根据规范的要求,来尽自己应尽的义务。

④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从先秦儒家所强调的孔颜之乐,到范仲淹所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已经凝聚成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价值追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就是这种追求在人生价值观中的体现。

⑤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儒家的经典《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这种理念的代表之一。

2)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为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①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必须通过科学的分析和鉴别,把其中带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剔除出去,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道德精神发掘出来,总结传统美德中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德目、观点进行新的诠释和激活,结合现代生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努力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②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结合时代要求,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丰厚的道德资源,赋予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以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复古论,认为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另一种是虚无论,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割断了道德的历史与发展的关系,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道德的进步。

2.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1)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中所形成的优良道德。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传统美德新的升华和质的飞跃,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

2)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①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④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⑤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3)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①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②有利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三)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3)为人民服务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2.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

在我国,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

1)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2)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可以将集体主义分为三个层次的道德要求。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这是已经具有较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能够达到的要求。三是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这是对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四)社会公德

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热点链接】高空抛物,高铁“霸座”,遛犬不牵引,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大声接打电话、违规吸烟、赤胸裸背……一些道德失范现象近年引发社会上关于国人文明素质的讨论。对此,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广西、重庆等地通过立法,向不文明行为说“不”。中宣部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深化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持续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从本质上说,网络交往仍然是人与人的现实交往,网络生活也是人的真实生活,因而也必须遵守道德规范。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而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加强网络道德自律;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五)职业道德

1)职业生活与劳动观念

正确的劳动观念是维系人们职业活动和职业生活的思想观念保障。

2)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重要准则。

办事公道。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

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择业和创业固然要考虑个人的兴趣和意愿,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现实的可能性和社会的需要。

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

培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

(六)家庭美德

1.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良好的家风,对家庭成员的个人修养产生着重要的作用,也对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婚姻中的道德规范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七)个人品德

个人品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是个人品德是个体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三是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学思并重;省察克制;慎独自律;知行合一;积善成德。

(八)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1.向道德模范学习

道德模范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道德的内涵,展示着道德的力量。学习道德模范的高尚品格和先进事迹,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和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2.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的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其中,奉献精神是精髓。

3.引领社会风尚

1)知荣辱

应以正确的荣辱观为指导,坚定正确的行为导向,产生正确的价值激励,助推全社会形成知荣明辱的良好道德风尚。

2)讲正气

讲正气,就是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坚持同一切歪风邪气作斗争。

3)作奉献

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

4)促和谐

大学生要用和谐的态度对待人生实践,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推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融洽相处,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友好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