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研首页 / 考研资讯 / 详情

2021考研政治:马哲原理解析——实践观

2020-09-23 

实践观

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其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有:

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

第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世界的活动。

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①生产劳动实践,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集中表现了人的社会性、对物质世界进行改造的对象性活动。这种对象性活动构成了人的物质生活本身,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自身。实践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因此,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之后,就从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主要体现为三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构成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实践活动形成了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的本质特征。

本文来源:网络

版权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