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18
文章来源: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e37bce01a76044ffb861e95c21b3878c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经济在优化供需匹配中持续释放效能,就业领域对于精准实现保就业、稳就业、扩就业目标的市场需求日益凸显。在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张锐看来,大比例错过与低效率匹配,对于大学生就业甚至人生发展的影响非同小可,而突破之方法,在于构建与应用人岗智能匹配平台。
“根据统一指标进行人岗智能精准双向匹配,可提升大学生从海量校招信息中找到自身基本条件高适配度企业岗位的效率和精准度。”张锐认为,常规模式下,一个大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各类校招平台渠道把上千万招聘岗位与自身条件非常粗略地分析匹配一遍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将常规模式升级为人岗智能匹配模式,那么一个学生只需将自身信息按照 20多个指标用10至20分钟输入系统, 30秒内就可以完成自身能力资历条件与一千多万招聘岗位条件双向精准智能分析匹配,并锁定最高双向适配度的 80 至 160 个推荐岗位。
张锐认为,企业招聘岗位是按照产业体系设置的,而学生所学专业则是按照学科体系设置。很多学生由于不了解企业岗位真实内涵,只从名称上判断自己所学专业与某个企业岗位是否契合,经常由于误认为自己专业不对口而放弃求职目标。“人岗匹配过程能帮助大学生迅速认知初始适配范围的行业体系和企业岗位,从而基于感性体验和理性判断,找到既喜欢又擅长还契合自身专业的最高适配就业目标。由于深度切合性格和天赋,学生不仅会激发更强就业意愿,还会充满热爱和动力地踏上职业发展最优路径。”
迈出求职第一步后,如果学生部分重要能力未达企业要求,如何避免在招聘考测中被淘汰?张锐认为,通过科学特训方案可以大幅度提升部分重要能力,并优化各项能力在招聘笔试面试中的展现程度。“根据对大量行业头部企业和公职单位的深度研究, 各类社会组织对大学生的招录选拔,主要针对三类重要能力及其18项细分能力指标。不同类型机构的招聘考测只是在18个分项能力的评分权重分配不同而已。其核心原理,我们称之为适配能力图谱原理。”
张锐介绍,社会组织筛选人才的核心指标,分为学科知识能力、核心通用能力与组织职务能力三类。学科知识能力,是掌握与运用学科理论知识的能力。核心通用能力,是指人类完成一切复杂任务所必需的通用能力,包括心理能量、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人格魅力、执行能力和领导能力六种贯穿于人类所有复杂任务的通用能力。组织职务能力,是直接完成社会组织工作任务的能力。“在应届毕业的有限时间内,学生可针对复杂思维能力、多元学科通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格魅力、执行能力、领导能力和企业职务能力等七种能力,进行多学科与产业精要知识高速理解训练、复杂思维能力聚焦训练及高适配目标行业企业调研与关键职能改进训练等,进而让大学生快速提升常态环境中成长不足的部分短板能力。(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晋浩天)